【诫勉是什么意思】“诫勉”是近年来在机关单位、企事业单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管理手段,尤其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方面应用广泛。它是一种非正式的批评教育方式,旨在通过提醒、警示的方式帮助干部认识问题、改正错误,防止小错酿成大祸。
一、诫勉的定义
诫勉是指对存在轻微违纪行为或工作失职、作风不严等问题的党员干部或公职人员,由党组织或上级单位进行谈话提醒、书面警告或组织处理的一种教育管理措施。其目的是通过“红脸出汗”的方式,促使当事人正视问题、及时改正。
二、诫勉的适用情形
情形 | 说明 |
工作失职 | 如未按时完成任务、责任心不强等 |
作风不实 | 如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等 |
纪律松懈 | 如迟到早退、违反工作纪律等 |
信访举报 | 虽未构成严重违纪,但存在苗头性问题 |
年度考核不合格 | 未达到岗位要求,需整改 |
三、诫勉的实施流程
1. 发现问题:通过日常监督、群众举报、巡视巡察等方式发现干部存在问题。
2. 初步核实:由纪检监察部门或相关单位进行初步调查,确认是否存在诫勉条件。
3. 决定诫勉:经研究后,由党组织或上级单位作出诫勉决定。
4. 开展谈话:由相关负责人与被诫勉人进行面对面谈话,指出问题,提出要求。
5. 记录归档:诫勉情况将记入个人档案,作为今后考核、评优的重要依据。
四、诫勉与处分的区别
项目 | 诫勉 | 处分 |
性质 | 非正式批评教育 | 正式纪律处分 |
严重程度 | 问题较轻 | 问题较重或严重 |
影响范围 | 主要影响个人表现 | 可能影响职务晋升、工资待遇等 |
处理方式 | 谈话提醒、书面警告 | 党纪处分、行政处分等 |
五、诫勉的意义
1. 预防为主:通过早期干预,防止小错变大祸。
2. 教育为主:以教育引导为主,而非单纯处罚。
3. 保护干部:避免干部因小过而受到更严重的处理。
4. 规范管理: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纪律意识。
总结:
“诫勉”是一种常见的干部管理手段,适用于存在轻微问题但尚未构成严重违纪的情况。它强调的是“抓早抓小”,通过提醒、教育、警示等方式,帮助干部认识问题、改正错误,从而更好地履职尽责。在实际操作中,诫勉通常由党组织或上级单位组织实施,并形成相应的记录,作为干部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