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付诸东流意思和来源是什么】“付诸东流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努力、资源或成果因某种原因而白白浪费,毫无价值。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,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。
一、
“付诸东流”原意是指将东西扔进东流的江河中,象征着无意义的损失或浪费。后来引申为形容计划、努力、资源等因失败或错误决策而化为乌有。该成语源于古代典籍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付诸东流 |
拼音 | fù zhū dōng liú |
字面意思 | 把东西投入向东流的江河中,比喻白白浪费或失去价值 |
引申含义 | 形容努力、计划、资源等因失败或错误而毫无结果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若夫文武之业,付诸东流。”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因失误、失败或外部因素导致的努力或资源丧失 |
近义词 | 化为乌有、付之一炬、前功尽弃 |
反义词 | 收获颇丰、有所成就、功成名就 |
语法结构 | 动宾结构(动词+名词) |
用法举例 | 他辛苦准备的项目最终付诸东流。 |
三、文化背景与演变
“付诸东流”最早出现在《后汉书》中,原本是描述一种实际的行为——把物品扔进江河中,表示放弃或彻底丢弃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一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,用来形容一切努力都失去了意义。
在古代,江河被视为自然力量的象征,将东西投入其中意味着无法挽回的损失。因此,“付诸东流”不仅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也蕴含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中,“付诸东流”常用于批评那些因管理不善、决策失误或不可抗力而导致的资源浪费。例如:
- 公司投资的新项目因市场变化而失败,最终付诸东流。
- 学生多年努力学习,却因考试失利而前功尽弃,仿佛付诸东流。
五、结语
“付诸东流”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既表达了对失败的无奈,也提醒人们珍惜努力和成果。了解其来源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,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