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斯为泰山而不骄的解释】“斯为泰山而不骄”这句话源自《论语·子罕》中的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但更常见的是在后世文人中引申为一种处世态度,强调一个人即使成就卓越,也应保持谦逊、不自满、不骄傲。这里的“斯”是“这”的意思,“为”是“成为”或“作为”,“泰山”象征高大、稳固、受人敬仰,而“不骄”则是不骄傲、不自满。
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事业或道德上达到一定高度的人,依然保持低调、谦和的态度,体现了儒家提倡的“君子之德”和“慎终如始”的精神。
“斯为泰山而不骄”是一种高尚的处世哲学,强调在取得成就之后仍需保持谦逊与冷静。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,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引导。这一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,尤其在士大夫阶层中广泛流传,成为衡量一个人品德与境界的重要标准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原文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,后世引申使用 |
含义 | 即使成就如泰山般高大,也不骄傲自满 |
“斯”的意思 | 这 |
“为”的意思 | 成为、作为 |
“泰山”的象征 | 高大、稳固、受人敬仰 |
“不骄”的含义 | 不骄傲、不自满、保持谦逊 |
文化背景 | 儒家思想,强调修身养性与君子之道 |
现代意义 | 在成功后仍保持低调,体现成熟与智慧 |
适用对象 | 有成就者、领导者、公众人物等 |
通过理解“斯为泰山而不骄”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“谦德”的核心思想,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避免因成功而迷失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