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带经而锄的历史成语故事是什么】“带经而锄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劳作之余仍然不忘学习、勤奋好学的精神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,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含义
出处:
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中记载:“董仲舒,广川人也。少治《春秋》,孝景时为博士。下帷讲诵,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,或莫见其面。……常抱经而锄,行吟道上。”
含义:
“带经而锄”原意是指农夫在耕田时也带着经典书籍,边劳动边读书。后引申为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学习、勤于思考的精神。
二、历史背景与人物故事
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家、思想家,以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著称,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。
他自幼聪慧好学,但家境贫寒。为了求学,他常常一边耕种一边研读经典,即使在田间地头也不忘读书。他不仅自己勤奋学习,还教授学生,形成了“下帷讲诵”的教学传统,成为当时学者们敬仰的对象。
三、总结与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带经而锄 |
出处 | 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 |
含义 | 在劳作中仍不忘学习,体现勤奋好学的精神 |
故事人物 | 董仲舒(西汉著名儒学家) |
历史背景 | 西汉时期,董仲舒家境贫寒,仍坚持学习 |
精神内涵 | 勤奋、刻苦、热爱学习、不畏艰难 |
现代启示 | 鼓励人们在忙碌生活中也要保持学习热情 |
四、结语
“带经而锄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只要心怀理想,持之以恒,就能在平凡中成就非凡。董仲舒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,在奋斗的路上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