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上一句是什么】“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马说》。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、不被理解的感慨。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及其上下文,以下是对该句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
“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出自《马说》,全文为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”
接着是:“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”
最后部分提到:“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‘天下无马!’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”
从文中可以看出,“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讽刺,意指人们虽然听到马的叫声,却不能理解它的真正价值和能力,类比于人才被忽视的现象。
二、表格展示
原文句子 | 出处 | 作者 | 含义解释 |
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| 《马说》 | 韩愈 | 指即使听到马的叫声,也无法理解它的才能,比喻人才不被识用 |
上一句 | —— | —— | “食之不能尽其材” |
下一句 | —— | —— | “执策而临之,曰:‘天下无马!’” |
三、结语
“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的上一句是“食之不能尽其材”。这句话通过马的遭遇,揭示了人才被埋没、不被重视的社会现实。韩愈借此表达对识才、用才的呼吁,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理解这些句子的上下文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