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呜狗盗是什么意思】“鸡呜狗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没有真才实学,只会一些小伎俩或旁门左道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,原本并非贬义,但后来逐渐演变为带有讽刺意味的词汇。
一、成语释义
中文 | 鸡呜狗盗 |
拼音 | jī wū gǒu dào |
含义 | 原指微不足道的小技艺,后多用于讽刺人没有真本领,只会耍小聪明或做些不正经的事。 |
出处 | 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中记载的“鸡鸣狗盗”故事。 |
二、成语来源
“鸡鸣狗盗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。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,因门客众多而声名远播。有一次,他被秦国扣留,他的门客中有人擅长“鸡鸣”和“狗盗”,于是他们分别在夜里模仿鸡叫骗开城门,又潜入宫中偷出珍宝,帮助孟尝君逃脱。这些技能虽小,但在关键时刻却起了大作用。
起初,“鸡鸣狗盗”并不是贬义词,而是对这些门客特殊技能的肯定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对没有真才实学、只会耍小聪明的人的讽刺。
三、用法与示例
使用场景 | 示例句子 |
讽刺他人能力不足 | 他只会鸡鸣狗盗,哪有什么真本事。 |
形容技术不高明 | 这个方案不过是鸡鸣狗盗的小把戏。 |
描述临时应急手段 | 他靠鸡鸣狗盗的办法才解决了问题。 |
四、总结
“鸡呜狗盗”最初是描述一种实用的小技能,后来演变为带有贬义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没有真才实学,只懂得一些表面功夫或投机取巧的行为。虽然它起源于一个正面的故事,但现代语境中更常见的是其讽刺含义。
总结:
“鸡呜狗盗”原指微小的技能,现多用于讽刺那些缺乏真才实学、只会耍小聪明的人。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