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怙恶不悛意思介绍】“怙恶不悛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坚持作恶,不肯悔改。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文学、历史或正式场合中,它往往能准确表达对某些人行为的批评和否定。
一、成语释义
- 怙恶不悛(hù è bù quān)
- 怙:依靠、凭借。
- 恶:罪恶、坏事。
- 悛:悔改、改正。
- 整体意思是:坚持作恶,不愿悔改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该成语最早见于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“其民不可得而抚也,其国不可得而亲也,虽有贤君,不能以久安;虽有良相,不能以久治。故曰:‘怙恶不悛,自取灭亡。’”
现代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在评论、新闻报道、法律文书等正式文体中较为常见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作恶多端、屡教不改、死不悔改 |
反义词 | 改过自新、悔过自新、洗心革面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法律评论 | “该犯多次犯罪,怙恶不悛,应从重处罚。” |
历史评价 | “他长期欺压百姓,怙恶不悛,终遭报应。” |
文学作品 | “他虽被劝诫,却怙恶不悛,最终走向毁灭。” |
五、总结
“怙恶不悛”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批判色彩的成语,强调的是对罪恶行为的坚持和对悔改的拒绝。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。它不仅表达了对个人行为的谴责,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“善恶有报”的价值观。
成语 | 怙恶不悛 |
拼音 | hù è bù quān |
含义 | 坚持作恶,不愿悔改 |
出处 | 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正式场合 |
近义词 | 作恶多端、屡教不改 |
反义词 | 改过自新、洗心革面 |
通过以上内容,可以更全面地理解“怙恶不悛”这一成语的含义、用法及文化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