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见善则千有过则改是什么】“见善则千有过则改”这句话看似结构不完整,但结合传统文化语境,可以理解为:“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。”这是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上》中的经典语句。原句为:“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?居其室,出其言,君子之言,信而有征,故曰‘其生也,与天地同体;其死也,与天地同化’。是故君子慎其独也。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。”
一、原文解析
“见善则迁”意为:看到好的行为或品德,就应当迅速学习、效仿、迁移(即改变自己的行为)。
“有过则改”意为:如果发现自己有错误或过失,就应该立即改正。
整句话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我提升过程:不断向善、修正自身缺点。
二、现代意义
在当今社会,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:
- 见善则迁:鼓励人们积极学习优秀的人和事,不断提升自己。
- 有过则改:提醒人们要有自省精神,勇于面对并改正自己的错误。
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,也适用于团队管理、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《周易·系辞上》 |
原文 | “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 |
字面意思 | 看到善行就去学习,有了过错就去改正 |
深层含义 | 强调自我修养、不断进步的道德观念 |
现代应用 | 用于个人成长、教育、企业管理、团队建设等 |
核心思想 | 自我反省、积极向善、持续改进 |
相关名言 | “吾日三省吾身”(《论语》)、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”(俗语) |
四、结语
“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不仅是古代先贤对修身立德的深刻思考,更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格。它提醒我们:人生路上,不断学习、不断反思、不断进步,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