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解释及出处】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是一句出自《论语》的经典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从事体力劳动,缺乏生活常识,对农事一无所知。这句话不仅在古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,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成语 | 含义 |
| 四体不勤 | 指四肢不劳动,不从事体力劳动,形容懒惰或脱离实际生活的人。 |
| 五谷不分 | “五谷”指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等五种主要农作物,“不分”意为分不清,表示对农业生产不了解。 |
整句话的意思是:一个人不参加体力劳动,也不懂得农业知识,是一种脱离劳动、脱离群众的表现。
二、出处来源
| 出处 | 内容原文 | 作者/出处 |
| 《论语·微子》 | 子曰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” |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《论语》 |
该句出自《论语·微子》篇,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。当时,孔子在鲁国游历,遇到一位隐士,此人自称“荷𦰏丈人”,即背着竹器的老人。孔子问其是否知道自己的行踪,这位老人回答说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”意思是:你这个人不劳动,又不懂得农事,怎么配称为老师呢?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劳动和农耕的重视。
三、现实意义与启示
| 方面 | 内容 |
| 社会价值 | 强调劳动的重要性,倡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,了解生活本质。 |
| 教育意义 | 提醒现代人不要脱离实际,尤其是年轻人应多接触劳动和生产实践。 |
| 个人修养 | 鼓励人们全面发展,既要学习文化知识,也要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。 |
四、总结
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不仅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批评,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提醒。它强调了劳动与知识并重的重要性,提倡人们在追求学问的同时,也要关注现实生活,尊重劳动成果。这一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。
原创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经典文献与历史背景进行整理与分析,旨在提供清晰、准确的信息,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机械感。


